青年律师最缺的不是案源,而是法治信仰重塑

律师人数的快速增长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青年律师步履维艰。传统民商业务受法律咨询公司和网推所的冲击,原本相当一部分此类案件会由青年律师练手,现在转由资本控制。刑事业务由于认罪认罚政策的影响,以及资源属性,青年律师介入的难度更大。然而,案源缺乏、案源质量不高的问题,对青年律师来说还不是最苦恼的,法治信仰从慢慢树立,到顷刻崩塌,再到艰难重塑,可能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位外所的青年律师发微信给我,“如果一个案件走完了全部程序,仍然是个错案,怎么解决?怎么释怀?对我们青年律师真是信仰的崩塌。”她一个案件正在中部某省高院再审,标的只有几十万,但是,她认为太冤了,一个明摆着的事,没有文化、没有学过法律的人,都能懂,但是法官却不懂,律师就是有一百张嘴,法官偏不听。她一个劲的向我发问:法院究竟怎么了?是法官业务水平有问题还是司法腐败?她自己又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律师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强大的司法机关面前,律师是渺小的。那种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是又无处伸冤的感觉最是让人窒息。大概五年前,我曾在杭州某区法院办理过一个涉司法拍卖占有物返还纠纷,这是一个新类型案件,当事人通过司法拍卖以1.3亿元的价款拍得一宗工业用地,后发现债务人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厂房和机器长期出租给自己女儿女婿控制的公司。为了办好这个案件,我们数次专题研究,检索案例,光是诉请如何确定就无数次推敲。结果,2020年除夕收到法院不予受理的文书,心情可想而知。这个案例上网以后,近年来陆续有全国各地的律师跟我联系,询问为什么法院会这么处理,外地很多法院都参照本案处理,导致当事人维权无门。恶人通过恶操作获得恶利益,良人居然没有救济渠道。朴素的正义无法获得回应,对信仰的伤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我曾经为某区司法局青训营就律师与司法人员的良性互动做主题交流。现场有学员问了两个问题至今让我印象深刻:1.联系不上司法人员怎么办?2.司法人员对你恶言相向怎么办?

司法人员有可能因为提审、庭审、会议、出差等不在办公室,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是常态。我的做法是早上打、下午打、晚上打、周末打,刚上班打、快下班打,坚持不懈,终归能接通,另外还可以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交流。青年律师要了解法官的工作状态,白天庭审、晚上写判决、周末加班的情况很常见,有时候晚上十点以后还会接到法官的电话。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一次,我跟一个老法官喝茶,他说自己进法院快30年了,对待当事人和律师都始终如一,这个是他基本的职业操守,不像有的法官,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就是不接,甚至提起话筒直接挂断。当然,我相信这是极个别。

不得不承认,律师和法官学的是同一套成文法,但是,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纪律要求风格迥异。我自己也遇到过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用鼻孔说话的法官,不可一世到了极点。有一个案件,第一次给承办法官打电话询问判决时间,全程这个法官只说了两个字,“说”“等”,然后噗通一声挂掉。过了两个月,还是没有消息,第二次催促,她大发雷霆,怒吼再催,直接判你败诉。

扑面而来的莫名凶火,青年律师又该如何去应急处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自司法人员的职业敌视,对青年律师的职业尊崇感打击有多大?

体制的弊病和司法人员的仇视,还不至于让青年律师崩溃,而委托人的贪婪、反复、恶意,却有可能让人对职业前景产生怀疑。

几乎全部的当事人,都希望他们自己啥事不做,律师能够包打天下。他们期待不需要自己亲自跟法官说一句话,写一个字,也不需要提交任何材料,律师就能把一份胜诉的文书交到他们手上。甚至在诉讼过程中,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捏造客观事实,并且要求律师跟他们一起造假,为了胜诉不择手段。但凡结果不理想,便投诉律师,这些年,我还遇到过一些案件,结果特别理想,当事人仍然投诉要求退费。

一个青年律师跟我吐槽,当事人的话真的没一句可信,诉讼过程中信口开河,法官差点要对他处罚,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案件取得很好的效果,结果他还去投诉,理由是诉请没有全部获得支持,要求律师退费。这个事让她特别迷茫,看不到职业的希望。

好不容易跟司法人员沟通协调,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想到自己的委托人居然背后捅刀,刚刚有点意思的成就感荡然无存。

多年前我便撰文,法律服务市场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有可能让最优秀的法科生望而却步,名校的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即便是待业,也不愿意来做律师,已经入行的优秀人才也逐渐流失。律师职业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大量的毕业院校相对较差,甚至从未进过法学院、从未有过法律经历的人成为职业主流。当全行业整体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被广泛质疑,行业的发展就会遍布荆棘。我希望我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律师兴,法治兴。青年律师才真正是法治的种子,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到律师行业,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才逆淘汰、逆向流动一旦形成循环,再想纠正过来是十分困难的。年轻律师从踌躇满志,到灰头土脸,再到信心重燃,这是一个成长的必然经历。习惯了横眉冷对,体验了恩将仇报,看透了人性之恶,方可成就一番事业,遗憾的是一部分人遭受打击以后一蹶不振。我想,正是因为法治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才需要我们笃定目标,坚持不懈付出,青年律师刚好经过反复的锤炼考验,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才能成长为行业领头人。